高雄心,鐵道情

高雄港車站

1高雄港站(文建會).jpg 圖/引用自 文建會

日據時代,1899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舖設打狗至台南、及打狗至九曲堂間鐵路工程;1900年,打狗停車場(火車站)正式落成,成為打狗地區第一個火車站。隔年橋仔頭糖廠設立,台灣總督府頒布「糖業獎勵規則」,使得台灣糖業大為發展,卻使得打狗港及打狗停車場出現場地不敷使用的問題。1904年,挖掘泥沙並於打狗港灣西北側填埋海埔地,不僅可以疏濬打狗港灣的航道,還可修築新式碼頭,直至1907年完工,開創了打狗海陸聯運的新紀元。

2哈瑪星文化協會.jpg  圖/哈瑪星文化協會 提供

1908年西部縱貫道通車,米、糖、木材都大量集中於打狗港等待輸出,使得打狗港及打狗停車場再一次發生場地不敷使用的問題,因此總督府決定進行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;於1920年,將打狗停車場遷至今高雄港站現址,改名高雄停車場、高雄驛,共有三條支線─縱貫線屏東線高雄臨港線,當時,台鐵五分之一以上的貨運都是經過高雄港車站,站內還有二十三位副站長,三百四十位員工,全長約13公里,具有苓雅寮、中島、前鎮及草衙四大停車場,每天運送量高達二萬噸,這是高雄港車站的輝煌時期,支撐了高雄將近一世紀的產業和都市發展。

1941年由於都市發展更新計劃,日本人在大港埔興建新式火車站,也就是現今的高雄車站,而原本的高雄驛改稱為高雄港驛,當地居民也稱之為「舊車站」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車站因位居要衝,站房與主要場站設備全遭美軍轟炸機炸毀。於1947重建現存站房,南、北號誌樓依原建築稍加改建,繼續營運車站業務。1968停辦屏東線客運業務,為了配合高雄臨港線沿線土地的重新利用計畫,原本於高雄港站到發的貨運列車改至前鎮車場到發。在1970年代十大建設時期,高雄港車站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腳色,有三大建設就位於高雄:小港區的臨海工業區內的大造船廠、濱臨高雄港第二港口的大煉鋼廠和高雄縣的石油化學工業,所需建材、原料無不由高雄港車站進出,形成一個重要的據點。

 

隨後高雄運輸重心逐漸轉移,不再依賴高雄港車站,人口漸漸流失,光芒也漸漸黯淡下來。直到2008,為配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,高雄機廠遷移完成;鼓山車站至高雄港站路段及高雄港站站內區隨之停用,成了荒廢卻保存良好的車站,不得不接受其被時代所淘汰的命運。

3哈瑪星文化協會.jpg 圖/哈瑪星文化協會 提供

哈瑪星前世今生

哈瑪星一詞源於1900年,打狗至台南鐵路通車後,鐵路延伸至今南鼓山港邊的新濱碼頭,一條專門運送新鮮魚貨的濱線鐵路,濱線即日文的Hamasen,當地人以台語稱為「哈瑪星」,1908年日人築打狗港,於1912年填海造路完工後的第一個新市街,之後便把此地叫作「哈瑪星」,當時哈瑪星的各行各業與海港、鐵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 

4哈瑪星文化協會.jpg 圖/哈瑪星文化協會 提供

由於交通的便利,使哈瑪星成為高雄市最早發展的社區,不只擁有棋盤式道路、自來水、電力、下水道等設施外,還擁有許多高雄第一個現代化設施,例如:火車站、市場、小學、郵便局、警察署、愛國婦人會館、市役所、漁市場;其它如:旅館業、運送業、銀行業等,紛紛前來設立,新式建築物不斷興起。還有高雄市華爾街之稱的臨海一路,短短兩百公尺就有六家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,可見哈瑪星獨領風騷。日治末期,因都市化運動,市役所、火車站等行政機關內移,加上二次大戰盟軍轟炸,許多建物已毀,人口大量流失,昔日繁華漸成過往雲煙。

5哈瑪星文化協會.jpg 圖/哈瑪星文化協會 提供

光復後,政府扶植漁業,使哈瑪星成為南台灣漁業重鎮,湧入大量人口,昔日繁華再度重現。但民國五十五年高雄第一個加工出口區設立於前鎮,民國六十四年第二港口及前鎮現代化漁港碼頭完工,隨後民國七十三年高雄漁會遷往前鎮漁港,使得哈瑪星漁市場逐漸沒落,終至三商銀行跟著撤離,哈瑪星的光芒漸漸黯淡了下來。

 

2008年捷運橘線通車,由於西子灣站落於哈瑪星社區,也跟著帶動了哈瑪星的經濟脈絡,捷運為社區帶來了人潮,不只讓許多觀光客得以一親這歷史文化境地的芳澤,也讓哈瑪星社區再次振榮起來,小吃業如雨後春筍冒出來,來往旗津與哈瑪星的渡輪早晚不停歇,遊覽車一台接著一台,駛進西子灣,又開離了西子灣,帶來廢氣與交通堵塞,發展觀光後,破壞了原有交通與環境的平衡。雖然哈瑪星再次繁榮了,卻也衍生了不少麻煩,這將是哈瑪星面對的最大難題。

6林琪.JPG 圖/林琪 提供

哈瑪星社區營造

 

陪伴哈瑪星成長的鐵道,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,影響著哈瑪星的興衰,高雄港車站停運後,這裡的居民仍然視高雄港車站為哈瑪星的象徵。1995年成立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,開始了一系列的社區營造活動。1997年參加了宜蘭縣政府主辦的全國社區博覽會,成果豐碩。但以1998年和高師大美術系師生合作的「彩妝哈瑪星」活動最具代表性,以美化高雄港車站為主,當時動員了全社區的居民,小孩也不例外,一起為圍牆畫草圖、拼貼瓷磚,直到最後的上色,藉由這次的活動,不只讓暗沉的圍牆亮起來,也讓哈瑪星再次活耀起來。

 

同年九月,成立「哈瑪星文化協會」,由王江柱先生當選理事長,先後出版了好幾刊社區報,高雄市文化中心也出版「哈瑪星海洋鏡像」,道盡哈瑪星的歷史文化,當時的社區營造達到了巔峰。曾經還有好幾位大人物蒞臨哈瑪星,如: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先生、紐西蘭前總理DLange先生、前副總統連戰先生,皆深為哈瑪星之歷史文化魅力所吸引。

7洪秀霞.jpg 圖/洪秀霞 提供

8洪秀霞.jpg 圖/洪秀霞 提供

9維基.jpg 圖/引用自 維基百科

政府政策

 

 

然而為配合西子灣捷運興建工程,卻義無反顧地將具有古蹟價值的南號字樓和這片美麗圍牆拆毀,重創哈瑪星居民們的信心,只留下片段的圖畫,留在現在的圍牆上,如同片面的回憶隨風而逝,而社區營造的工作彷彿高雄港車站的命運,漸漸淡出了舞台。在20081119,政府辦理了一個「摩登高雄‧百年風華」活動,開行「高雄港尾班車」專車,最後一班列車於九日下午五點三十分由高雄港站駛離後,鼓山車站至高雄港站不再有火車行駛,象徵高雄港車站正式走入歷史。隨後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,將鼓山車站一至六股拆除,通往高雄港站的鐵軌也正式截斷,此後火車再也無法駛入高雄港站。其實在2007年高雄市都委會悄悄地將此地劃為商業區,引起各界文化協會與鐵道保存人士的公憤,目前仍在協商如何保存與開發此地。

 

10洪秀霞.JPG  圖/洪秀霞 提供

11林琪.JPG圖/林琪 提供

 

 

2009728日高雄市都市發展局舉辦了一個「高雄港站鐵道保存與開發座談會」,邀請了各路團體,一起規劃如何保存與開發台灣最大的鐵道園區。政府規劃了三個方案:

一、   主現設施的保存。只留幾軌做保存,其餘軌道皆拆除做商業用地。

二、   主現設施及關聯腹地保存。大約留了二分之一的鐵道,利用建築架空的方式保存下來。

三、   既存鐵道保存。是屬於全區保留的方式。

 

開發派跟保留派各執己見,開發派認為此地不規劃就會荒廢成貧脊之地,贊同開發之後會有更好的願景與商機;保留派認為台灣僅存的鐵道文化不多,高雄港車站乘載了許多人的共同生活記憶,應當積極保留下來,讓後人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,作為全民珍藏的回憶。政府則比較傾向於養地─類似台東鐵道藝術村的保留方式,開發此鐵道區,台鐵也贊同鐵道保存與局部動態復駛。無論以哪種方式,應當以文化保存做訴求,用最適當的方式開發哈瑪星鐵道,配合觀光與交通,期待哈瑪星不只成為觀光重鎮,也保留了歷史的味道,給哈瑪星居民一個舒適的家,讓觀光客有一個回味的空間,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。

12林琪.JPG 圖/林琪 提供13林琪.JPG 圖/林琪 提供

但在擬定計畫之前,哈瑪星鐵道卻悄悄動工了,不曉得是政府的計畫還是其他單位的工程,不論如何,這對哈瑪星居民都是一個打擊,無聲無息地將此地規劃為商業區,又無聲無息地進行工程,在一切的不公開化,為民造福的政府如何獲得人民的信任呢?

14林琪.JPG 圖/林琪 提供

老火車回娘家

高雄著名風景區─蓮池潭,陳列了兩部老火車─CT251DT609,火車的編號與其構造有關,C開頭為三對動輪,D開頭則是四對動輪。台鐵又將蒸氣火車分為兩種,一種是水櫃式機關車,只能用來行駛較短距離的區間,以字母K排在編號第二個表示;另一種是煤水車式機關車,裝載量多也可以行駛較長距離,以字母T排在編號第二個表示,CT251DT609便屬於此型火車。CT2511935年由日本政府引進,是當時的新銳蒸汽火車,承載了不少學生與游子到異鄉求學或謀職,一直使用到1980年才退休,是台鐵客運用大型蒸汽火車代表。另一部DT609是台鐵貨運列車的主力之一,自1920年代引進,直到1970年代都還有他的蹤跡,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。這兩部火車穿梭在台灣人的共同回憶裡,陪伴著許多人長大,見證了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歷程,同時也是台灣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

 

1996年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〈哈瑪星文化協會前身〉舉辦了親子園遊會,曾把這兩部老火車台拿出來展覽,以現成的鐵道作背景,靜靜地躺在哈瑪星鐵道上,隱約可看出當年的瀟灑英姿,安詳如幅畫般,當下便有個念頭,總有一天要將他們永遠留在哈瑪星,這裡才是最適合、最能展現他們的舞台!事隔多年,今天鐵道的留存岌岌可危,政府曾承諾要蓋一座鐵道博物館,就在全台灣最大的火車停車場,若能將散落各地的老火車找回來,並在此展現當年丰姿,讓人們回味當年,也讓老火車們回娘家,有個好的歸宿,而不是到處流浪,是居民們的願景,也希望政府能遵守承諾,許哈瑪星鐵道博物館一個未來!

15洪秀霞.jpg 圖/洪秀霞 提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ma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