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鎮北門.jpg 圖\林琪 攝

雄鎮北門

西元1871(清同治10),琉球官民在海上遭遇颱風,漂流到台灣東南端(今屏東縣滿洲鄉九棚村)。登岸後誤入排灣族部落高士滑(今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),被懷疑是入侵者而遭原住民攻擊,死傷慘重。

事後日本向清朝興師問罪,但清朝處理態度消極,置之不理。於是在西元1874發生慘烈戰鬥,是為「牡丹社事件」。

清廷開始重視位於海疆邊垂的台灣,了解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,並派遣沈葆楨督辦台灣防務,在旗後山上和哨船頭小丘上興建兩處砲台。於西元1876年完工,命名為「威震天南」和「雄鎮北門」。

雄鎮北門是哨船頭港口砲台之門額題字,位於哨船頭西子灣中山大學的馬路邊小山丘上。雄鎮北門砲台屬不規則的橢圓,在其入口處為紅磚式的中國城門,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,是旗后的鎮北門戶,扼控海疆險要,現今仍然保存砲台、城門及完整的牆垣,已被政府列為三級古蹟。

 

現址:蓮海路6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ma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